|
香港的醫療服務政策之一,是透過公私營協作計劃,促進公私營醫療界別之間的合作,以滿足社會對醫護服務的需求。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醫健通)有助不同醫護機構互通病人的醫療資訊,在推行公私營協作計劃中發揮重大作用。
|
|
|
|
公私營協作計劃借助私營界別的資源,向市民提供高效和綜合的醫護服務。公私營協作計劃的效益良多:緩解公共醫療機構的壓力、善用資源和鼓勵專業知識交流,從而提高香港醫療服務的質素。
醫院管理局(醫管局)和衞生署在香港推出多項公私營協作計劃,病人可選擇使用政府資助的私營醫護服務,盡早獲得診斷和接受適當治療。
推行公私營協作計劃的基礎,是病人的醫療資訊必須能交流互通。所以參加公私營協作計劃的病人和醫護機構,需同時參加醫健通,使相關醫護機構在病人同意下,能透過系統互通他們的醫療紀錄。
|
|
公私營協作計劃利用私營醫護界別的資源,向公眾提供高效率和綜合的醫護服務。
|
|
|
|
|
|
|
《醫健通訊》今期重點介紹三項最新推出或擴展的公私營協作計劃。 |
|
普通科門診公私營協作計劃(門診協作) |
|
醫管局於2014年年中首次在觀塘、黃大仙和屯門三區推出普通科門診公私營協作計劃,病人可選擇接受區內已參與該計劃的私營基層醫療服務。
計劃會邀請患有高血壓及/或糖尿病而病情穩定的醫管局普通科門診病人參加。每名病人每年可享有最多十次資助門診服務,向參與計劃的私家醫生求診,而每次只須繳付醫管局普通科門診服務的收費。 |
|
|
|
醫管局由2016/17年度起分階段擴展計劃,於三年內涵蓋全港18區: |
|
|
|
|
|
觀塘、黃大仙、屯門 |
|
|
東區、南區、灣仔、九龍城、深水埗、葵青、西貢、沙田、元朗 |
|
|
中西區、離島、大埔、荃灣 |
|
|
油尖旺、北區 |
|
|
截至2017年4月中,參加普通科門診公私營協作計劃的病人合共有12 000多人;估計計劃在全港推行後共可惠及35 000名病人。
|
|
腸道檢查公私營協作計劃(腸道協作計劃) |
|
因應市民對腸道疾病檢查需求日增,醫管局於2016年年底推出腸道協作計劃,資助合資格病人接受私家醫生提供的服務。
計劃下醫管局會分批邀請正在公立醫院輪候接受大腸鏡檢查,及被列為穩定個案的病人參加。病人可從參與的私家專科醫生名單內,選擇一名醫生接受大腸鏡檢查及跟進治療。醫管局會為每名病人提供一次過定額資助,而病人只需支付基本自付金額。
估計共有1 800名病人將受惠於此計劃。
|
|
|
|
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先導計劃) |
|
由衞生署推行的先導計劃為期三年,以資助於1946年至1955年出生及沒有大腸癌徵狀的香港居民接受篩查
。有較大機會患癌或患大腸癌的病人可透過篩查檢測識別出來,以便及早安排跟進和接受診治,提高治癒率
。
合資格人士根據出生年份,可分階段參加先導計劃:
第一階段 (2016年9月推出) |
: |
1946至1948年期間出生的人士 |
第二階段 (2017年2月推出) |
: |
1946至1951年期間出生的人士 |
第三階段 (容後公佈) |
: |
1946至1955年期間出生的人士 |
|
先導計劃下參加人士先要約見參與的基層醫療醫生,加入計劃並安
排接受篩查。如有需要,基層醫療醫生會把個案轉介予指定的大腸
鏡專科醫生。參與醫生所提供的診症和大腸鏡檢查服務均由政府資
助。
截至2017年7月底,約有33 400名合資格人士已參加了先導計劃。 |
|
|
|
公私營協作計劃與互通電子健康紀錄 |
|
公私營協作計劃中病人的醫療紀錄和檢查結果,會由參與的私家醫生上傳到醫健通,以便為該病人治療的公
私營醫護機構,透過系統互通相關資料,協助他們作出臨床決定。這對於日後需返回公營醫護機構接受跟進
的病人尤為有用。 |
|
同時,透過已參與計劃的私營醫護機構把資料上載至醫健通,對建立病人連貫的健康紀錄也至關重要。長遠
而言,各項公私營協作計劃可收集更完整準確的病人醫療紀錄,累積的紀錄亦令病人的病歷更全面清晰,有
助進一步加強醫護服務的連續性。
|
|
除上述計劃外,目前透過醫健通平台運作的其他公私營協作計劃還有:
|
|
|
|
公私營協作放射診斷造影計劃
|
|
|
耀眼行動
|
|
|
共析計劃 |
|
|
病人自強計劃 |
|
|
療養服務協作計劃 |
|
|
有關這些計劃的詳情,請瀏覽 http://www3.ha.org.hk/ppp/homepage.aspx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