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子健康纪录互通的发展历程跨越二十年,带领我们进入医疗协作的新领域。」电子健康纪录专员陈选尧先生细说对政府主导的全港性电子健康纪录互通系统(互通系统)计划的感言,及其进一步发展电子健康纪录的愿景。
|
陈选尧先生 电子健康纪录专员
|
|
|
|
|
陈先生说:「从计划到正式启用,本港于年初成功推出全港性的互通系统,是公、私营医护界多年来的努力、心态上的逐步转变和紧密协作的成果。」
自互通系统于2016年3月13日正式启用以来,医护界及社会的反应令人鼓舞。
|
|
香港的电子健康纪录发展历程有二十年,过程涉及多方的努力和协作 |
|
|
|
「截至2016年7月底,已有超过200,000名市民参加了互通系统。医护机构方面,医院管理局(医管局)、卫生署和全港11间私家医院均已加入互通系统。与此同时, 800多间私营医护机构的登记工作亦告完成,超过34,000位于公、私营医护机构工作的医护专业人员现已可在「有需要知道」的原则下使用互通系统及取览电子健康纪录。
|
|
香港的电子健康纪录互通发展之路
|
|
较早前,医管局于2016年5月3日举行研讨大会,会上陈先生分享了本港电子健康纪录互通的发展路线。
|
|
他向与会者分享,政府采取分阶段及务实的方法发展本港的电子健康纪录,可追溯至约二十年前。
|
|
|
|
医管局临床管理系统:自2000年起公营医院之间互通电子健康纪录 |
|
|
|
|
病历互联试验计划:医管局向私营医护机构单向分享电子健康纪录以测试其概念、运作流程及相关科技
|
|
|
|
|
政府建议发展一个全港性的电子健康纪录互通系统
|
|
|
|
|
电子健康纪录互通系统:公、私营医护机构之间双向互通电子健康纪录
|
|
|
被问及由单向的「公私营医疗合作 – 医疗病历互联试验计划 」(病历互联试验计划)到双向互通病历之间的演变,陈先生指出:「顾名思义,病历互联试验计划是一个试验方案。它是一个单向的安排,让参与的私家医生可以取览医管局的纪录,但反之却不能。比较起来,互通系统可以让公、私营医护机构双向互通有助诊治的病人医疗纪录,这些更全面的健康纪录乃由医管局及已参与的私营医护机构一起上载。此双向互通定能为病人带来更大的裨益。」
|
|
双向互通系统无疑为病人带来更多好处,包括: |
|
|
有助加强护理服务的连贯性,为病人建立终生健康纪录;及 |
|
让公、私营界别的医护专业人员取览病人更全面的医疗纪录,以能- |
|
|
减少错误用药的风险; |
|
提示可能出现的药物过敏;及 |
|
节省时间和精力,避免进行不必要和重复的测试。 |
|
|
|
发展互通系统的挑战
|
|
电子健康纪录互通系统计划的发展工作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已在2016年初完成。回顾过去,陈先生认为第一阶段电子健康纪录的计划团队刻服了很多挑战,他特别提到四个主要挑战。
|
|
|
第一阶段电子健康纪录计划克服了四个主要挑战 |
|
|
系统的临床实用性
|
|
陈先生表示,当时首要面对的挑战是系统的临床实用性。他解释说:「由于互通系统是一个非常专门的电脑系统,其开发和营运所须的临床专业知识,非本港私营资讯科技界所即时具备的。故此,我们决定以医管局为技术机构,协助开发和营运互通系统。」
|
|
系统保安和病人私隐
|
|
第二个挑战是对系统保安和病人私隐的关注。陈先生说:「我们要确保系统安全和病人私隐得到保障,以增强公众信心,这亦是鼓励病人自愿互通其敏感的个人资料的关键所在。」
|
|
陈先生说:「在法律保障方面,我们制订了《电子健康纪录互通系统条例》,规管互通系统各方面的运作。对于取览资料,我们认为『病人正接受其护理』及『有需要知道』原则尤为重要。而电子健康纪录统筹处亦制订有关如何正确使用互通系统的相关实务守则和指引。」
|
|
「与此同时,互通系统的设计和运作流程亦设有各种保安和保护个人私隐的措施。」陈先生说。
|
|
他补充说:「我们制定了参与者须知,确保病人是在表明和知情的情况下给予同意。我们还设立备份数据中心、进行网络安全演习、制定业务连续性计划,和成立资讯科技安全工作小组,为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作好准备。」
|
|
私营医护机构在技术上的配合及数据标准化 |
|
陈先生指出,第三个挑战是关乎私营医护机构在技术上能否配合。他说:「由于病历是由不同的医护机构各自以不同的格式储存,故此大多并未统一让同行之间准确阐释及上载至互通系统内。」
|
|
「为协助私营医护机构,政府开发了『临床医疗管理系统适配组件』供私家医院灵活地纳入其电子病历系统中,及发展了『临床医疗管理系统连接部件』供私家诊所使用。政府更推出电子健康纪录服务供应商培训计划,协助电脑系统承办商为采用『临床医疗管理系统连接部件』的医护机构提供用户支援服务。」
|
|
陈先生续称:「我们协助市场上的电子病历系统连接到互通系统,例如提供相关的技术规格。此外我们推行了一些伙伴合作项目,同时在病人给予互通同意所须的硬件和软件,及用户支援等范围内,向私营医护机构提供协助。」
|
|
「至于数据标准化,我们制订了香港临床医疗术语表,透过特许协议供参加互通系统的医护机构使用。」陈先生说。
|
|
推广及吸引各方参加互通系统 |
|
最后一个挑战是如何吸引各方参加互通系统。陈先生说:「毕竟,参加互通系统全属自愿性质。我们需要确保系统能方便用家、为社区所接受,且容易参加。」
|
|
政府作出特别安排,让现有病历互联试验计划的参加者于2015年12月起预先登记,方便他们过渡到互通系统,而全新参加者的公开登记亦于2016年3月展开。 |
|
「我们推出多项宣传措施,推广互通系统及其为社会带来的益处。公众可透过多种途径登记参加互通系统,我们还安排流动登记队伍,在公立医院和诊所,以及安老院协助病人和市民登记。」陈先生说。
|
|
「医护机构方面,我们已检讨并简化医护机构的登记程序,方便他们参加互通系统。举例说,我们已简化了医护机构的登记表格,并上载至互通系统网站。当交齐登记所需证明文件后,申请审查一般只需几个工作天。我们的目标是在两周内为登记者预约安装软件。我们亦增加了人手,处理登记申请及安装事宜。」陈先生详加解释。 |
|
至于向医护机构,特别是私家诊所提供的培训和支援,陈先生表示,现已提供有关系统基本功能及操作的教材。这些教材同时以视频格式上载到网上供参考。如有需要,亦会考虑提供进一步培训。
|
|
https://www.youtube.com/user/ehrssgovhk?app=desktop |
|
「我经常提醒自己,互通系统是一个全新的系统。病人及医护专业人员两者均需要时间了解其概念及好处。」他说。
|
|
陈先生强调:「总的来说,在各个阶段中,我们没有忽略持分者参与的重要性。」
|
|
「大众至今对互通系统的反应较本人预期理想。具体来说,我们或可与互通系统的前身,即病历互联试验计划作出比较。病历互联试验计划以超过五年时间方有 200,000 名病人和 2,300 位私营界别的医护专业人员登记,而互通系统推出才四个月便已达到相同人数。」他说。
|
|
总结第一阶段计划,陈先生说:「对于参与开发互通系统的同事来说,过去数年的工作既紧凑,要求亦相当高。在公、私营医护界和病人的支持下,我们很高兴互通系统终于成功推出。」
|
|
|
第一阶段电子健康纪录计划 |
|
|
非经常拨款:立法会于2009年通过7.02亿元拨款 |
|
目标: |
|
|
建立一个互通平台,连接所有参与的医护机构。 |
|
确保市场上有临床管理系统供私营医护机构使用,并可连接至该共享平台。 |
|
制订保护数据私隐和系统安全的专用法例。 |
|
|
2016年3月13日正式启用 |
|
|
第二阶段电子健康纪录计划 |
|
展望将来,陈先生有信心香港已准备好进一步发展电子健康纪录互通。
他说:「我们正敲定第二阶段互通系统计划的范围。第二阶段计划旨在进一步加强系统功能,以为医护服务提供更佳支援。第二阶段计划初步范围包括互通放射影像和中医药资料、在互通资料方面让病人有更多选择、设立病人平台以便病人取览其健康资料,以及加强系统保安及个人私隐的保障。
|
|
|
|
第二阶段计划的非经常拨款为4.22亿元,政府计划于2016/17年度向立法会财务委员会申请有关拨款。
|
|
「我们预期发展第二阶段电子健康纪录计划绝非易事。尽管如此,凭借与持份者及专家携手合作,我们定可迈步向前。」陈先生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