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的大學醫療保健處(保健處)是本地第一所加入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互通系統)的高等院校附屬醫護機構。剛退休的保健處總監何耀強醫生認為,互通電子健康紀錄可大大改善醫護服務和促進未來醫療規劃。
|
何耀強醫生
香港理工大學
前大學醫療保健處總監 |
|
|
「多年來各醫護機構掌握和保留了很多優質的臨床資料,可惜這些資料均獨立儲存,無法互通;而資料只有在流通的情況下才能獲善用。」何醫生說。
他說:「我們身處大數據時代,能夠互通來源不一的醫療數據,在多方面也有益處。」
|
|
醫生保留了很多優質的臨床資料,卻無法共享 |
|
|
|
|
關於互通電子健康紀錄的好處,何醫生表示,透過臨床資料的即時交流,醫生可以改善診斷,為病人提供適時治療。他說:「這不但快速,而且準確和安全。」
|
|
|
|
他續稱,在社會層面上,收集得來的資料,通過分析可用來確定未來的醫療需要,例如個別地區的需求,及有助醫療服務的規劃。
|
|
何醫生心中還有一幅宏圖,他認為建立全港性的醫療數據庫,對未來的醫護服務和管理意義深遠。
|
|
他說:「我們可以利用結構化數據,開發智能醫護系統。系統可應用DNA測序技術或分子病理學技術,對病人的病歷進行分析,從而預測疾病的發展趨勢,達致加強疾病預防。」
|
|
保健處共享資料的經驗
何醫生說:「保健處的病人對互通系統的啟用反應積極,系統尤其受到長者歡迎,因為他們需向不同醫生求醫;而學生則較易接受新的資訊科技工具。」
事實上,資料共享對保健處來說並非全新概念,因為保健處早與公共醫療系統建立交流電子健康紀錄的介面。「我們早已參加了醫院管理局各項公私營協作計劃,包括公私營醫療合作-醫療病歷互聯試驗計劃。」何醫生說。
|
|
長者和學生容易接受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 |
|
|
|
|
他續稱:「保健處的病人包括學生、職員和退休人士,他們除了向我們求診外,還會使用公共醫療服務。參與互通系統後,當他們接受公共醫療服務時,儲存在保健處臨床資訊系統內的病歷資料定有幫助。」
|
|
保健處現正籌劃上載更多資料到互通系統,何醫生說:「我們現時已互通病人總索引、求診日期和時間。將會上載的有過敏紀錄和藥物項目,接著便是診斷和疫苗接種紀錄。」
|
|
談到如何加強醫護課程的學生對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的認識,何醫生認為在課堂上可以向學生作介紹,讓他們掌握互通系統的概念。
|
|
保健處數碼化
何醫生服務了31年的保健處早年已實施電腦化,電腦化歷程始於約二十年前,當時保健處自行開發了臨床資訊系統。
熱心倡導發展電子健康紀錄的何醫生認為,電腦化有助保健處履行使命,提供優質和適時服務。他說:「從掛號、診症、化驗至開列帳單,我們的臨床資訊系統可以記錄整個流程。」
他強調:「我們每年處理接近10萬個病人帳戶,數碼化有助我們控制服務質素。」
何醫生續稱:「這也合乎環保,因為我們毋需再儲存、管理和檢索笨重的紙張紀錄。」他補充,只有電子化和標準化的數據可以促進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紙張紀錄難以提供這些方便。」他說。
|
|
何醫生強調:「數碼化有助我們控制服務質素」
|
|
|
|
多年來保健處儲存了數以十萬計的電子病歷,這些資料亦曾用於研究項目。例如理大曾利用匿名的數據作骨質疏鬆研究,用以分析患病的原因和找出預防方法。
|
|
|
|
接替何醫生出任保健處總監的黃浩昌醫生引述了一個例子,顯示病人如何受惠於互通系統。
|
|
「一名50多歲的女病人無故發燒達一個月,她向我們求診,X光顯示她的肺部有一黑點。我們轉介她至伊利沙伯醫院接受檢查。由於病人參加了互通系統,我們取得她同意後,很快便在互通系統中查閱到醫院的檢查結果。在醫院和保健處的醫生團隊建議下,病人迅速在私家醫生那裡接受了正電子掃描和手術。化驗所分析從她體內取出的物質,結果顯示她患上了肺結核。病人適時地獲得診治。」
|
|
互通系統協助保健處一名病人得到及時治理
|
|
|
|
|
互通系統在這個案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
|
|
病人獲適時治理; |
|
|
|
|
|
避免重複接受不同醫護機構的檢查,節省時間和金錢;及
|
|
|
|
|
|
病人可以在保健處向她熟悉的基層醫生尋求幫助,從而減低焦慮。
|
|
|
|